2008年12月10日

张雪忠 要多少国际空间,台湾才满意

  近来,在两岸关系有所缓和的形势下,扩大台湾现有的国际空间问题,已成为许多人关注和讨论的议题。有不少人已经就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但人们似乎尚未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根源和症结进行深入的剖析。

  有些人显然将此难题作为一个技术性问题予以对待。他们着重讨论世卫组织等国际组织的章程是否允许其接受台湾的加入,或是考虑对相关国际组织的章程进行必要的修改,以便台湾能以非主权国家的身份参与其中。

不能用技术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但这些人显然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上述技术性的难题得到解决,台湾在获取更大国际空间方面是否会就此感到满意?其实,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只不过是两岸关系中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即台湾的主权归属问题)的表面症候,那种用技术手段解决政治问题的想法只不过缘木求鱼。

  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不但是两岸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也是台湾岛内政治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在台湾岛内政治舞台变得日益重要的过程,同时也是台湾的独立势头日益严重的过程。台湾对国际空间的诉求,已不再是为了参与国际经贸、文化和卫生等方面的事务,而是为了获得“平等、有尊严”的国际地位。

  如果台湾方面能够放弃独立诉求,台湾的国际空间将不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如果台湾执意追求独立,则除非获得主权国家的地位,否则关于国际地位问题的任何解决方案,都不会让台湾感到满意。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所获得的有限的国际空间,只会成为其争取更多国际空间的动力和激励。

  以香港为例。香港并不存在有影响力的分裂势力,并且中国对香港的行使主权的制度构架已非常稳定。因此,一方面香港并不会致力于获取超过其参与国际性经济、文化等非政治事务所需的国际空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则很愿意满足香港参与这些事务的愿望。在香港,最重大的政治议题也不过是中央与香港的政治权力分配,或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合理性问题。

  将台湾的国际空间作为技术性问题看待的人,可能并未完全体察到两岸关系的性质在过去十多年来所发生的转变。在两蒋时代,尽管海峡两岸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但其冲突只是源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分歧(政治认同上的分歧)。在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上,当时两岸民众并无多少歧见。政治认同上的分歧可能会使一个国家暂时处于分裂状态,但一般不会对国家统一构成难以克服的障碍。

  以韩国与朝鲜(或统一前的东德与西德)为例,尽管它们已是享有主权的独立国家,但双方的民众在身份认同上并不存在重大分歧,因此都将分裂状态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安排。人们对最终统一的目标并无异议,分歧仅在于统一的方式和途径。

  相反,一个国家不同地域的民众如果在国民身份认同上出现了分歧,则不管是使分隔的地区走向统一,还是维护现有的统一状态,都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难题。改变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使他们将自己与“中国人”区分开来,正是台独势力“去中国化”活动的要害所在。
身份认同分歧是最大障碍

  台独势力在改变台湾民众身份认同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使台海两岸在今后的妥协变得更加困难。那些一直强调“时间站在统一一边”的人,似乎不应该对这种危险的趋势视而不见。

  如果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岸的政治分歧,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必须直面这些分歧并努力寻找妥协之道。这里的妥协绝不是“回归比主权更深刻的民族统一”(石之瑜教授语),因为这等于让大陆向台独诉求缴械投降。在本质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主权国家仍是任何社会整合人力和物力资源以求自保的唯一有效的机制。在这种环境下,回避主权的民族统一最多只是一种统一的幻象而已。

  大陆方面不会也不应该默认台湾的主权独立,但“一国两制”的统一模式似乎也无法适应当前的政治现实。和平统一有赖台海两岸的妥协,这意味着既要排除台湾独立的选项,也要排除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性统一。

  如果说和平解决两岸的政治分歧不能指望任何一方的完全让步,那么将这一分歧的不同层面的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解决,则有可能找到某种妥协之道。将中国的和平统一放在两岸政治整合的更大背景下进行,可能是两岸唯一可行的战略妥协点。如果台湾方面能够逐渐放弃独立诉求,大陆也应正面看待并响应台湾民众对政治民主化的呼吁。

  大陆政治民主化的逐步推行,有可能成为两岸和平统一的推动力。而如果大陆继续在民主政治方面裹足不前,台湾的统派政党将无法向台湾民众说明,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如何能够在同一个国家长期共存,更不用说要求台湾民众再次接受由一个政党垄断全部国家权力的事实了。

没有评论: